在刀郎民歌、“波希米亚”派服装流行的时代,民俗游日渐兴起似乎是情有可原。越来越多的游客为了舒缓生活在都市里的疲惫,缩进那未经工业化洗礼的异域氛围中,令自己重振精神。并且,游客们看腻了名山大川,也开始把好奇心转向那些不为人熟知的世界。于是乎,深山里的瑶寨、雨林丛中的傣族、西北坡的窑洞等“民俗标志”,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吸引力。

旅游市场上的交易数据与此相互印证:近大半年以来,几大旅行社里以欣赏少数民族或乡土风情为主要目的的民俗游产品销售持续升温,产品品种也日益丰富。
民俗游反叛工业文明
民俗游的兴起的背后是广东游客的消费水平和旅游经验的提高。广之旅总经理郑烘认为:与传统的观光旅游相比,民俗游更着重于对旅游目的地文化风俗等文化层面的体验。回顾起来,虽然民俗游趋热只是近一两年的事情,但早在几年前,旅游企业已经试图开发民俗游产品,只不过当时的游客主要是港澳人士。大多数人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旅游的经验不多、旅游预算又有限,游客会首先考虑闻名已久的景点,比如北京、黄山。而民俗游是旅游经验提升之后的选择。
有关民俗游群体的组成,旅行社人士证实:年轻的知识分子是主体。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往往从阅读中萌生对异域文化风情的兴趣,然后通过民俗游,寻找到从体验书本文学到认识文化原型的快乐。
另有有识人士认为:民俗游反映出人们返璞归真的价值观。都市社会里现实而冷漠的人际关系、嘈杂污染的生活环境以及商业气息无所不在的骚扰,已经令人们非常反感,所以,民俗游成为人们对都市工业文明进行反叛的一种方式。
年底民俗盛会多
现在到春节前,众多有代表性的民俗节日将陆续到来(详见附表),节庆活动是民俗风情、民族艺术集中展现的盛宴,所以喜欢民俗游的人不容错过。
旅游市场上也为冬季旅游准备了许多民俗游产品,比如:西部假期推出许多民族冬游产品,包括“到平遥农家里睡大炕”,“到陕西住窑洞”、“到东北住雪房子”、“到藏民家开篝火晚会”等。此外,针对“为食”的广东人,还出现了北方民间风味美食系列线路。
有旅行社表示:随着旅游消费观念的成熟,民俗游将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在不断丰富国内民俗游的同时,国外民俗游也将面市。
链接:秋冬(春节前)少数民族节日
1、连南瑶族盘王节
盘王节又称跳盘王,是广西、湖南、水藻、云南等地瑶族的传统节日。各地瑶族节日时间不一,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
盘王节节期时间一般三天两夜,也有长达七天七夜的。活动内容有跳长鼓舞,人们打起长鼓,舞者伴着长鼓声,时而翻腾、旋转、跳跃,舞姿粗犷,表现开荒、播种、造林、伐木等。瑶家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珠光宝气,五彩缤纷,倾巢出动,尽情娱乐。
2、九寨沟羌族节日
羌年:为羌族传统节日。又称小年,每年农历十月一日举行。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
牛王会: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3、云南彝族彝年
节期三天,时间不一,一般在农历十月或十一月,由巫师占卜而定。如果当年五谷丰收,则可沿用上一年时间过年。否则另择吉日。节日早晨,人们鸣枪放炮,互相庆贺五谷丰收,祝贺节日快乐。中年男子们三五成群,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妇女不出门留在家中招持客人。人们除唱歌跳舞外,还举行磨秋、赛马、射箭等竞技活动。
4、西藏藏族民俗风情
仙女节:藏语称“摆拉旦珍”,十月十五日举行,有多种宗教活动。
燃灯节:藏语称“葛登阿曲”,十月二十五日举行,这天是宗喀巴圆寂日,晚上各地俗家和寺院都在屋顶上点灯,寺院内举行宗教仪式。
驱鬼节:藏语称之为“古突”,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这一天各地寺庙举行盛大的跳神活动,家家户户打扫卫生,驱鬼消灾,迎接新年。